X
“食”之道 “食” ,《说文》中解,六谷之饭曰食,引申为“从生到死”,表示“维持人一生的东西”。本义:粮。食者,满足口腹之欲也,这是动物的第一本能。可以说,任何动物物质,都是要“吃”的!恩格斯说:“摩擦生火,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,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界分开。”(《反杜林论》)烹之以为食,故五行属火。(图片来自网络) 饮食之道是指通过饮食的调养来达到抵抗疾病,增进健康...
448次
衣食住行性与五行生克“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人作为天地间万物中之一物,应效法天地和道。生命为的是生活,人类所首先要关切的,从来且永远是生存的问题,为了生存,一个人必须学会认识自我,认识自己的需求,自己的功能及自己的目标。为了基本的生存和获取最大限度的幸福,人类从洪荒时期就开始探索自然,而这一系列的产生和效法行为,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。...
608次
导引,又称“道引”。导,指导气,引,指引动肢体,因此,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配合的一种健身治病的养生方法。《抱朴子内篇·别旨》中说∶“或伸屈,或俯仰,或行卧,或倚立,或踯躅,或徐步,或吟或息,皆导引也。”这几乎是把所有的肢体活动都看成了导引。导引,是服气之法中的炼形术。古人以为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,有促进气血循环、经络贯通之健身功效。王充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。王充认为:“人禀气而生,含气而长”(...
158次
都说人生是一场历练,一场修行。在这春光浓艳、繁花似锦的旋律中 在这条道路上,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,或许整个过程就像磨刀,需要不懈努力和脚踏实地的行动。沿途的风景中处处充满智慧,也布满荆棘。唯有不断修身养性,才能淡然处事。如何做到动心忍性?拥有人生“五慎”的智慧显得尤为关键。 ▍慎独所谓“慎独”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,操行自守,不欺暗室。中国历代文人学士受“慎独”思想的影响颇深,都以此来砥...
280次
一、跪坐可修身养性始有礼仪之正,方可有心气之正 。“跪坐”对自身内在是一种修养。古人凡事讲“正”,讲中和之气。“故始有礼仪之正,方可有心气之正也”。当人们端坐着,也是对自身内在的一种修养。跪坐讲究的是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,提升自身气质,内外调合,和气护身,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协调统一。二、跪坐有益养生跪坐不仅体现出修养,也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,是一种锻练,对身体存在诸多好处。习惯跪坐能减少...
414次
《庄子》第四篇“人间世”之中,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对话,揭示了中华养生“心斋”的高妙义谤。“听息”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,借用听息,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。原文: 「顏回曰:敢问心斋?仲尼日:若一志;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;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,唯道集虚,虚者心斋也。」浅释: 顏回是孔夫子的学生,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。顏回问「心斋」两个字是什麼意思?孔夫子说「...
500次
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。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,内在的状态影响外在的一切:包括身体和外部事物。如果我们把疾病归为身体出了问题,我们治疗的就是症状,而我们永远解决的是症状,没有解决症状背后真正的原因。心,是健康的根本健康的根本在心。万法由心造。心净则身净。健康,从调节心性开始。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。正确的观念,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,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。因为有了正确的观...
101次
最近在学习生活道智慧,发现了修心养性和情绪管理的好办法~“看话头”。 “看话头”这个办法好多人是从王阳明心学和《六祖坛经》学习到的,这是古代先贤大德早就有的修心养性的办法。我体会到,通过“看话头”,达到的初级目标就是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,进而有益于自己的身心。 照顾好自己的前提是首先要掌控好自己的念头。观照好自己的起心动念为什么如此重要呢? 王阳明在心法的阐述...
191次
从古传的中医角度看,婴儿才是大丈夫!他们有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”的丈夫本色!圣人在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”婴儿的真气专而不散,所以无所畏惧。婴儿的真气专而不散,所以无所畏惧。其实真正的原因,在于婴儿们还掌握着人体抗病毒、御外邪的开关!这个开关在哪里呢?你们留意到没有——小宝宝最有耐心做什么动作?两手握拳!而且还喜欢把小手握得紧紧的。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,很多小宝宝都会把大拇指掐在掌心...
457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