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发布时间:2020-11-28 10:49:54
0次
2020.11.7
农历:九月二十二日
庚子【鼠】年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【立冬】明·王稚登
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。立,建始也,表示冬季自此开始。冬是终了的意思,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,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。
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”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;土地也开始冻结;
对“立冬”的理解,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。追根溯源,古人对“立”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,是建立、开始的意思。但“冬”字就不那么简单了,在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对“冬”的解释是: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,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,收藏入库,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。看来,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,完整地说,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,万物收藏,归避寒冷的意思。
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,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。有“十月朔”、“秦岁首”、“寒衣节”、“丰收节”等习俗活动。此时,在北方,正是“水结冰,地始冻”的孟冬之月,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。
大夫道人 立冬养生
冬天开始,重养肾阴。早卧晚起,宜进补、啬神固精、增运动、勿大汗。食宜减咸增苦,勿食带鱼、焙炙肉食及肾脏。当日忌房。
立冬艾灸养生
▼
大椎 关元 命门 立冬功法养生
坐功:每日丑、寅时,正坐,一手按膝,一手挽肘,左右顾,两手左右托三五度,吐纳,叩齿,咽液。
立冬十月节坐功图
治病:胸胁积滞,虚劳邪毒,腰痛不可俯仰、嗌干、面尘脱色、胸满、呕逆、食滞、头痛、耳无闻、颊肿、肝逆面青、目赤肿痛、两胁下痛引小腹、四肢满闷、眩冒、目瞳痛。
冬天开始,重养肾阴。早卧晚起,宜进补、啬神固精、增运动、勿大汗。食宜减咸增苦,勿食带鱼、焙炙肉食及肾脏。当日忌房。
立冬后,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。草木凋零,蛰虫休眠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。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,但汉族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。在寒冷的天气中,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,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,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。
立冬一到,身体的许多器官都变得脆弱,
多吃主食、注意保暖
起居调养,早睡晚起
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从“立冬”开始一直到“立春”都叫“冬三月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,衣着需过少过薄、室温过低,既易感冒又耗阳气。反之,衣着过多过厚,室温过高,则腠理开泄,阳气不得潜藏,寒邪易于侵入。
恬淡安静,畅快心情
情志要恬淡安静、寡欲少求,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,利于养藏。冬季万物凋零,常会使人触景生情、郁郁寡欢,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,如跳舞、弈棋、画画、练书法、欣赏音乐等,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,振奋精神。
健康养生,规避盲补
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。可适当多吃瘦肉、鸡蛋、鱼类、乳类、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。饮食调养要遵循“秋冬养阴”、“无扰乎阳”、“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的古训,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。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,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,如牛、羊、狗肉等;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,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,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,如鸡、鸭、鱼类;地处高原山区,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,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、冰糖为宜。故“冬令进补”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、温补、小补、大补,万不可盲目“进补”。
立冬养生食谱
▼
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,「立冬」代表着冬季的开始。「冬者,天地闭藏,水冰地坼。」自然界阴盛阳衰,各物都潜藏阳气,以待来春。「寒」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,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,饮食保健也很重要。
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,寒为阴邪,易伤人体阳气,而阳气根源于肾,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。因此立冬后宜多食养肾食物,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。肾阴虚者,可多食海参、枸杞子、银耳等食物;肾阳虚者,宜多食羊肉、韭菜、肉桂等。
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饮膳正要》曰: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。也就是说,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燥热,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、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,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,如羊肉、乌鸡、鲫鱼,可多饮豆浆、牛奶,多吃萝卜、青菜、栗子、花生、豆腐、木耳等。
立冬补冬,饮食调养要遵循「秋冬养阴」「无扰乎阳」「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」的古训,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。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燥热,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,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,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,如羊肉、乌鸡、鲫鱼,多饮豆浆、牛奶,多吃萝卜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等。
总之,冬季养生,以潜藏阳气为原则,既要避寒,又要避免扰动阳气。既要补充能量,又要减少消耗。古人认为,冬季潜藏得好,则来年身体大好,各位不妨稍作规划,给自己身体一个调养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