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六淫之邪,其来自外,务调摄所以却之也。至若七情内动,非调摄能却。其中喜怒二端,犹可解释,倘事值其变,忧思悲恐惊五者,情更发于难遏。要使心定,则情乃定。定其心之道何如?曰安命。
261次
《至言总》:其养性之法即可施用。其大略:体欲常劳,食欲常少,劳无过极,少无过虚,去肥醲,节咸酸,静思虑,损喜怒,除驰逐,慎房室,春夏施泻,秋冬闭藏,则可几于道矣。
349次
《摄生集览》曰:摄养之道,莫若守中,则无过不及之患。经曰:春夏秋冬,四时阴阳,生病起于过用。盖不失其性而强云为强,逐处即病生。五脏受气,盖有常分,用之过耗,是以病生。善养生者即无过耗之弊,又能保守真元,何患乎外邪所中也!
294次
生活有道|冬日话养生:《至言总》:老子谓文子曰:“理身者太上养形,神清意平,百节皆宁,养生之本也。肥肌肤,充肚腹,开嗜欲,养生之末也。人能养其本者,节寝处,适饮食,和喜怒,便动静内在己者,得而邪气无由入”
180次
生活有道|冬日话养生:《摄生三要》养气说:养气者,行欲徐而稳,立欲定而恭,坐欲端而直,声欲低而和,种种施为,须端详闲泰。当于动中习存,应中习定,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。行之久,自有圣贤前辈气象。
171次
生活有道|冬日话养生:《三元延寿参赞书》彭祖曰:凡人不可无思,当渐渐除之。人身虚无,但有游气。气息得理,百病不生。又曰:道不在烦,但能不思衣,不思食,不思声色,不思胜负,不思失得,不思荣辱,心不劳,神不极,但尔可得千岁。
193次
《医先》:岐伯曰:阳为气,阴为味,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,化生精,精生气,气生神。黄帝曰:予知百病皆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热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,九气不动,何病之生!
164次
《老老恒言》云:学不因老而废,浏览书册,正可借此遣闲,则终日盘桓,不离书室。室取向南,乘阳也。《洞灵经》曰:太阴伤魂,太暗伤魄。愚按:魂为阳气之英也,魄为阴体之精也。所谓伤者,即目光可验。如太明就暗,则目转昏,伤其阳也;太暗就明,则目转眯,伤其阴也。
128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