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发布时间:2019-07-13 10:44:33
0次
夫养性者,欲所习以成性,
性自为善,不习无不利也。
性既自善,内外百病皆悉不生;
祸乱灾害,亦无由许,
此养性之大经也。
善养性者,则治未病之病,
是其义也。
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,
其在兼于百行,百行周备,
虽绝药饵,足以遐年。
——孙思邈
“养性”之道
养性之性情,五行属性为水。人的品德应该效仿流水,水善于帮助万物生长而不同万物相争,它总是停留在普通人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接近于“道”。上善的人,进退出处,能像水一样安于卑下底湿;立志存心,能像水那样博大深远。
唐代医学泰斗孙思邈一生也最注重修身养性,养德养生,他在《千金要方·养性序》中也指出养性的重要,他说:“夫养性者,欲所习以成性,性自为善,不习无不利也,性既自善,内外百病皆悉不生,祸乱灾害亦无由作,此养性之大经也。善养性者,则治未病之病,是其义也。故养性者,不但饵药餐霞,其在兼于百行;百行周备,虽绝药饵,足以遐年。德行不充,纵服玉液金丹,未能延寿。”至此提出了其特色养生思想“养性”,他强调道德品质、思想情操等方面的修养对健康、长寿十分重要。
养性在于养德
中国传统思想中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,常把修养造诣极高之人称为君子,并常常将君子与健康长寿相提并论:情深不寿,强极则辱,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。将道德与健康两者有机结合起来。“欲所习以成性,性自为善,不习无不利也”便有修德行之意,效法天道,顺其自然,养成良好的习性,不沾染不良风气,常做善举。
魏晋名士嵇康则认为“养生有五难:
名利不去为一难,喜怒不除为二难,声色不去为三难,滋味不绝为四难,神虑精散为五难。五者必存,虽心希难老,四诵重言,咀嚼英华,呼吸太阳,不能不回其操,不夭其年也。五者无于胸中,则信顺日跻,道德日全,不祈善而有福,不求寿而自延,此养生之大旨也。然或有服膺仁义,无甚泰之累者,抑亦其亚欤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:影响养生的五大难点:名利不去为一难,喜怒不除为二难,声色不去为三难,滋味不绝为四难,神虑精散为五难。"克服这五难,养生也就自然成功了。并且分别指出追逐名利、狂欢暴怒、贪恋声色、嗜食肥甘、情志不稳对养生的不良影响。嵇康强调养性的重要性,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,除喜怒,去声色,绝滋味,少思虑,则不求长寿,自然能长寿。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,则无论吃何种滋补品,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长寿。《黄帝内经》也强调养性的重要性,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,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,真气就会畅通全身,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。
养性在于养神
孙思邈强调养性的大要是:一曰啬神,二曰爱气。“啬神”便要求每个人做到保持心底的澄澈——澄心境。在当今社会纷繁杂乱的诱惑中,不应过分追逐名利,保持良好心态,使精神饱满不要随便动怒、发脾气,不要过喜极悲、思虑太深以及利欲熏心,如此,就能够大体保持平和的心境,机体免受七情内伤的影响,自然健康长寿。
顺应自然,天人合一
在首重修德调心的前提下,还要懂得按时劳作、顺应自然的去调养生息。“善摄生者,卧起有四时之早晚,兴居有至和之常制。”《尚书大传》中说:“东方是春的方位,春就是出的意思,是万物生长出土的时节。”《淮南子》中说:“春天是法度,法度是约束万物的东西。法度没有丢失,万物才能调理有序。”《汉律志》中说:“少阳是东的意思,东就是动。阳气让万物生长,这个时节就是春天。”所以君子应当审视时令节气,通过节制与宣泄的方法来调节摄取,从而护卫自己的生命。——《遵生八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