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夫养性者,欲所习以成性,性自为善,不习无不利也。性既自善,内外百病皆悉不生;祸乱灾害,亦无由许,此养性之大经也。善养性者,则治未病之病,是其义也。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,其在兼于百行,百行周备,虽绝药饵,足以遐年。 ——孙思邈“养性”之道 养性之性情,五行属性为水。人的品德应该效仿流水,水善于帮助万物生长而不同万物相争,它总是停留在普通人不喜欢的地...
615次
都说人生是一场历练,一场修行。在这春光浓艳、繁花似锦的旋律中 在这条道路上,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,或许整个过程就像磨刀,需要不懈努力和脚踏实地的行动。沿途的风景中处处充满智慧,也布满荆棘。唯有不断修身养性,才能淡然处事。如何做到动心忍性?拥有人生“五慎”的智慧显得尤为关键。 ▍慎独所谓“慎独”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,操行自守,不欺暗室。中国历代文人学士受“慎独”思想的影响颇深,都以此来砥...
275次
一、跪坐可修身养性始有礼仪之正,方可有心气之正 。“跪坐”对自身内在是一种修养。古人凡事讲“正”,讲中和之气。“故始有礼仪之正,方可有心气之正也”。当人们端坐着,也是对自身内在的一种修养。跪坐讲究的是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,提升自身气质,内外调合,和气护身,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协调统一。二、跪坐有益养生跪坐不仅体现出修养,也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,是一种锻练,对身体存在诸多好处。习惯跪坐能减少...
409次
《庄子》第四篇“人间世”之中,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对话,揭示了中华养生“心斋”的高妙义谤。“听息”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,借用听息,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。原文: 「顏回曰:敢问心斋?仲尼日:若一志;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;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,唯道集虚,虚者心斋也。」浅释: 顏回是孔夫子的学生,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。顏回问「心斋」两个字是什麼意思?孔夫子说「...
500次
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。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,内在的状态影响外在的一切:包括身体和外部事物。如果我们把疾病归为身体出了问题,我们治疗的就是症状,而我们永远解决的是症状,没有解决症状背后真正的原因。心,是健康的根本健康的根本在心。万法由心造。心净则身净。健康,从调节心性开始。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。正确的观念,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,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。因为有了正确的观...
96次
最近在学习生活道智慧,发现了修心养性和情绪管理的好办法~“看话头”。 “看话头”这个办法好多人是从王阳明心学和《六祖坛经》学习到的,这是古代先贤大德早就有的修心养性的办法。我体会到,通过“看话头”,达到的初级目标就是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,进而有益于自己的身心。 照顾好自己的前提是首先要掌控好自己的念头。观照好自己的起心动念为什么如此重要呢? 王阳明在心法的阐述...
188次
司马承祯(公元646-735年),字子微,法号道隐,河内温(今河南温县)人,享年八十九岁。一生历经唐代太宗、高宗、中宗、武后、睿宗、玄宗六朝,颇受唐代帝王礼遇,赠银青光禄大夫,谥“贞一先生”,玄宗亲为制碑文。他是道教学者,也是养生家,他精通医理,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,撰写了《坐忘论》、《修真秘旨》、《修生养气诀》、《服气精义论》、《天隐子》等养生专著,创建了一套以三戒、五渐、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。司...
283次
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,遭廷杖、下诏狱、贬龙场、功高被忌、被诬谋反,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。放在平常人那里,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。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。在龙场的时候,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,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。王阳明自己说:“我来龙场两年,也被瘴毒侵害,但是我却安然无恙,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,乐观的心态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,抑郁哀愁。”现代科学也证明,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...
265次
彭祖,先秦道家先驱之一,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,经历了尧、舜、夏、商诸朝。是当时世上最长寿、最懂养生之道的人。后人将其养生理论整理并加以阐述,编成《彭祖经》,彭祖的养生长寿方法值得每个人借鉴。 据记载,彭祖获长寿的原因很多,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重视养生过程中的“养神”。 彭祖认为一个人要想长寿,必重养生之道,这就要求自己不可耗费元气而损伤精神,不可沉迷于身外之物而欲望太强,而必须时时...
295次